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条件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很多人都无法做到像今天一样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大学、研究生到博士,文盲率很低。那么在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人口爆炸的同时到底有多少人受过教育呢?会不会像网上所说的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文盲呢?
在清末时期,为了培养人才朝廷决定在各地兴办学堂,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1903-1906期间无论是官方的、公立的还是私人的,都呈爆炸式增长。
当然,学校的增加就意味着入学学生的增加,根据《中国政治通览·教育篇》的说法:辛亥统计,各省计一百二十八万四千九百六十五人,京师计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四人。这个数据到了1912年也就是大清灭亡的时候已经达到了近三百万人口。
(资料图片)
这个统计数据概括的是当时清代新式学堂的学生数量,老式学堂和已经受过教育的则不计算在内。
至于清代其他时期人口受教育的数量则是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判断,美国的明清史教授罗友枝根据可以识字的标准来判定清代男子的识字率在百分之四十,女子则在百分之十以内。这种并非是那些可以吟诗作对,参加科举的程度,而是可以应付生活,参加工作为目标。“下等人家子弟专以读书认字多为主,盖读一二年即学徒为工商者也,欲习科举为进身之阶,仅四五家。”
不过这也要根据该地的富庶程度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来决定。
这四五家都是经过了千难万难才能达到,那些中上层家庭的识字率和文化程度只会更高。
一般在孩子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入学,和我们今天开始上小学差不多。有心更进一步的人在经过十来年的学习,到了十六七岁就可以去参加县试,这也是最基本的一次考试。
之后还有府试和院试,只要通过了院试就可以得到生员名额变成秀才。秀才才经过了岁、科考试之后得到资格参加乡试,只要被录取就能成为举人。
举人的优势就是可以无限制地参加三年一次的京城会试,考中了就能成为贡士,贡士就可以有资格参加殿试从而成为进士。当然了,我们都知道,除了前三名可以直接保送当官之外,其他的则需要继续参加朝考,合格者便能踏入官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读书的无外乎就是两种,一种是为了识字求生,另外一种就是踏入官场一展宏图。但是无论是哪种,随着人口的增加,科举考试的完善,接受教育的人也必然会增加。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